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

和嚴長壽商榷一事




「人人皆有獨特天賦」,所以大人應盡全力來發掘孩子天賦。然而,人人天賦都奇特嗎?小時候就能被發掘嗎?如果不是,那麼大人最該做的事是什麼呢?

嚴長壽撰寫的《教育應該不一樣》是一本好書。書中指出的高學歷通膨、技職教育黑洞、精英定義單一等沉痾,都值得所有公民思考。書中九○%的論點我都舉雙手贊成。本文提出商榷的,則是我不贊同的那一○%,也就是他多年一直提倡的「人人皆有獨特天賦」理論。

依嚴長壽的說法,小孩都有獨特天賦,大人應從旁發掘小孩天賦。這種想法應用到實際,就是孩子從小被父母送去學各種才藝,今天鋼琴;明天圍棋,或者美術、舞蹈。問孩子喜歡嗎?反正是爸媽安排,孩子大多數沒意見。再問,幹嘛學那麼多?爸媽答案差不多都是:「想幫他發掘興趣。」這種爸媽就像嚴長壽,也覺得孩子天生在基因裡就有某種才智傾向,等著自己或父母去發掘。

這種先天決定觀不足取,不只是因為會擠壓到孩子寶貴的玩耍、睡眠時間,還有違科學原理。漫漫人類歷史,分工精細不過是近幾百年的事。在部落文明中,尋常男女連日常生存都必須運用廣泛智能。例如:彎弓射兔需要計算速度、距離;群體行動需要語言溝通;尋找水源需要空間思考;傳宗接代則需要基本美學素養,否則不自我妝點就沒辦法求偶。就演化學來看,大部分人天生應該是通才,特殊專才只佔小部分。事實上,獨特天賦的小孩之所以常被父母打壓,就是因為這種小孩其實少之又少,是特例,父母才往往認不出來。

多數人天生是通才,這可能不符合一般看法。各界出類拔萃之士不都是專才嗎?吳寶春做麵包很厲害,畫畫可能不行。問題是,他們的專才可能來自後天,也許是遇到一位好老師(如吳寶春遇到陳撫光),也許是心中生出「我要爭第一」的價值取向。

神童vs.大器晚成

關於小孩天賦,爸媽只要不打壓就夠了,沒必要去特意發掘,其原因還有一個,就是許多天賦在小時候是發掘不出來的。「天生」與「從小就能發揮」是兩回事。很多人誤以為天才應該是神童,其實大器晚成的天才多得是,塞尚就一直畫到五十歲才開始畫出好作品。而且有些領域根本不可能出神童。以吳寶春今日的成就,可確定他的味覺、嗅覺一定天賦過人;但人的味覺、嗅覺卻要年過三十才能轉趨細膩,難怪吳寶春年輕時對美食美酒全無興趣。

即使嚴長壽本人,我也懷疑他的天賦是爸媽可以發掘的那種。我猜他天性友善,想必曾是個貼心小孩,但是從貼心小孩發展成星級飯店總裁,中間還必須累積許多國際風土人情的閱歷、棘手狀況處理的經驗。爸媽也許可以肯定小孩對別人的貼心表現,但要說爸媽可以在孩子未出社會前就發掘他的觀光管理天賦,則是想太多。

嚴長壽如果只是強調人人天性各異,我會毫無異議,我說的「天性」不只泛指才智傾向,也涵蓋性格情感。但嚴長壽所謂的天賦,卻單指可發展成職場工作技能的學習力。這又是另一個問題所在:怎麼可能所有天賦都可以發展成工作技能呢?有人天賦是寫詩,若生在唐朝,可享高官俸祿;但生在今天,則必須以某一無關其天賦的正職糊口,利用工作餘暇寫詩。

許多天賦不能當飯吃,這正是許多小孩天賦被打壓的理由,而且是合理的理由。我自己切身經驗正是如此:我從小熱愛閱讀,大學希望主修文學,但我爸媽說「文學不能當飯吃」,堅持我應該習醫。爸媽是希望我將來有好工作,文學做業餘興趣即可。但以教育的觀點,這就是打壓天賦。

嚴長壽對我爸媽那種人喊話,說爸媽不該盲目要求小孩追求熱門行業:醫生、科技新貴、公務員鐵飯碗等等。他的解方如下:社會更需要「熱愛工作的螺絲釘」,例如木工、水泥工、計程車司機。但不知他有沒有觀察到一點:不只醫生很希望小孩當醫生,木工、水泥工、計程車司機也希望小孩當醫生。對這些爸媽,嚴長壽如果也說:「社會永遠需要木工、水泥工、計程車司機。」聽者難道不會有受辱之感?

針對這種爸媽,我會以本身經驗為例。我目前從事的工作是出版,對從小就愛讀書、愛逛書店的我來說,這工作本身就很夢幻。有一次我出的書大賣,我媽從收入與生活品質著眼,也讚嘆怎有工作如此夢幻。我哼一聲說:「當年如果聽你的話,我哪有今天?」我媽回應:「當年別說我不知道你可以做出版,你自己也不知道啊。」我一時語塞。

我媽乘勝追擊:「萬一今天你做的不是出版,而是什麼苦哈哈的工作,你還這麼大聲嗎?」我馬上回嘴:「當然!反正不是醫生就好。」

我想,當年嚴長壽還在美國運通做小弟時,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是星級飯店總裁。他就是扎扎實實,做好每個工作、把握每個機會,跌倒爬起來,一步一腳印走到今天。我認為爸媽不應該花太多心思發掘小孩天賦,卻應該努力幫他養成這種扎扎實實的態度。名次不重要,認真學習卻很重要;科系熱不熱門不重要,但選擇是否慎重、是否願意承擔後果卻很重要。有了扎扎實實的態度,孩子自會努力於自我探索,以免人生有憾。孩子本身無憾,把發掘天賦這種工作放手給孩子自己,爸媽也不該有憾了。


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雜誌26期 作者:顏擇雅